《采蘩》是《诗经》里《国风·召南》里的一篇,作成于先秦时代,作者不可考。全诗如下: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第一章第一句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这里的于以是一个问词,解释为在哪里?蘩,《说文》、《尔雅》记载蘩是白蒿。沼,指沼泽。沚,《说文》里有“小渚曰沚”之句,解释为水中的小块陆地。
第一章第二句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用,解释为使用。事,《礼记》记载“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所以这里的事字解释为祭祀。
第二章第一句于以采蘩?于涧之中。涧指山涧。
第二章第二句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宫,解释为很大的房子,诗里指公侯的居所。宫字在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第三章第一句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主流解释为同“髲”,首饰。但联系全诗,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解释为差遣更好。僮僮,《说文》记载“僮,未冠也”。指未成年的小童或仆人。夙,指早。
第三章第二句被之祁祁,薄言还归。祁祁,这里指众多。薄言,联系全诗我解释为少说话。归,指回去。
我对《采蘩》全诗的解释:在哪里采集白蒿?在沼泽里的陆地上。采集白蒿做什么用?用在公侯的祭祀之中。在哪里采集白蒿?在山涧之中。采集白蒿做什么用?用在公侯的家中。差遣小童采白蒿,日夜侍候公侯。差遣采集白蒿的人数众多,不要多说话,采完白蒿回家去。
我对《采蘩》的一些个人见解:《采蘩》是一篇描写为公侯采集白蒿的诗,诗以采集者的口吻来写。
《采蘩》的开篇描写了采集者穿梭于沼泽和山涧之中为公侯采集白蒿,而前两章后一句都描写了采集白蒿的用处,为公侯祭祀及家中所用。采集者的几许劳累,几许汗水,几许危险,几许心酸以及几许悲凉都跃然纸上。
第三章描写了采集白蒿的人数众多,且没日没夜地侍候在公侯身旁。最后的“薄言”二字也许是采集者已经累到不想说话,想赶紧回家休息,也许是由于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不能多说话。总之,都体现出了下层仆人生活的不易。
“僮僮”二字说明了因为王公贵族的祭祀,连没成年的童仆也要参与采集和劳作,就更不用说成年人了。下层仆人们不分老幼日夜在公侯家,昼夜工作,连想回家的话都不敢说。
《采蘩》一诗表现的是下层仆人生活的不易,卑微的仆人为了生存,除了付出劳动外毫无幸福可言,宛如行尸走肉。全诗同时也表现出了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昼夜有人服侍,有众多的仆人为其采集劳作。仆人与贵族的生活在这篇《采蘩》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