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重温国学经典诗经,了解一下这些内

《诗经》国人大概都知道,但是真正了解里面具体内容的恐怕也并不是很多。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来就是跟乐谱相配的,也就是说可以用读的,也可以用来唱的。原先的名字叫《诗》或者《诗三百》,战国时已经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了。而《诗经》这个名字到汉代之后才被正式启用,是因被汉武帝列《诗》为五经之一而得名。《诗经》中的诗歌最早的作品应当产生于西周初年,而最后的作品应是在春秋中期,这中间的跨度有五百多年。作品的产生地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与当时周王朝的疆域重合。《诗经》共分《国风》、《二雅》、《颂》三个大类,总计三百零五首诗,不包括《小雅》有目无诗的六篇。《国风》又包含当时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诗歌;《二雅》则分为《小雅》和《大雅》;《颂》则分《周颂》、《鲁颂》、《商颂》。《雅》以贵族作品居多,主要反映当时中上层社会的各类活动跟思想;《颂》则是专为宫廷定制的,作为宗庙祭祀用,也就是在祭祀时专门用于歌功颂德的。这样一来,由于这两者的特殊性质,再加上《国风》作为兼具各地特色的乐歌,又主要是些言情诗作和一些里巷歌谣,更容易获得大多数读者的欢迎和认同,传唱度自然要远远高出前两者。传说《国风》的来源主要出自民间,西周时期朝廷设置有采诗的官吏,每年的春季都会摇着叮当作响的木铎到各个地区收集民间歌谣,精心整理之后由音乐官谱曲,最后定型。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既有歌颂爱情、热爱生产的诗歌,又有反对压迫,思念亲人厌恶战争的作品。关于《诗经》的成书过程,并没有确切的考证。相传负责采集的是西周末年的尹吉甫,此人是一国诸侯又是个文武全才的人,《国风·卫风》的开篇之作《淇奥》据说就是专门赞颂他的。孔子据说是负责最后编订的人,但他应该只是做了之后的重新整理修订的工作,在他之前《诗经》应该已经基本成型,这一点孔子自己在《论语·子罕第九》中说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与《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说孔子是正牌的删定者不相符,但孔子自己的话应当可信。说到《诗经》的传承,相传春秋时期有三千多首诗,而最后才删减为三百余首直至定型。到孔子将《诗经》整理好之后,他的得意门生,对诗的领悟能力极强的子夏成为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传诗人。《诗经》的出现可以说是顺应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人们从残暴无道的商纣王统治下终于进入一个全新的周王朝,家族宗法制度以及各领主的统治有成为当时的新政治现象,并且在新政权建立初期,周王室也着力于缓和阶级矛盾,这样的变化很快促进了农业的大力发展,代表精神文化的需求自然是日益扩大,于是各种形式的诗歌也应运而生。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代表着人们精神文化的文学作品《诗经》的出现几乎成为必然,她反应人们对爱情的赞美;对幸福的憧憬;对战争的厌恶等等,这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了发出心声的渠道,所以现在我们可以从中读到各种题材的诗歌。说到她的艺术成就,《诗经》开创性地使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让后世无数诗人学习与沿用;她令人叹为观止的极简炼字能力让后世文人仰望;她的一些创新的像比拟、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一直被后人应用至今。《诗经》是我们最为珍贵的艺术瑰宝,无论你如何形容她对后世的影响力都不为过,因为她的影响,早已如水银泻地般渗透到我们的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无论你在哪儿几乎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大学》、《论语》、《中庸》以及其他很多经典著作中为了加强作者的观点,都可以看到他们在频繁引述《诗经》中的诗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一遍又一遍地重读《诗经》的原因。百家号独家发布。想了解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