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牵牛织女最古老的诗,恰恰是反神话的,

诗经里的牵牛织女星: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又是一年七夕快到了。银河一直都在天上,但是只有在夏秋之交的季节,人们才可以看到它最璀璨壮阔的样子。像一条天上由西北向东南南倾斜奔腾的光亮河流。

实际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银河并非河流,而是庞大的星系,连带太阳月亮和地球,也是它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古人和我们的童年来讲,那就是天上的河流。

在晚夏早秋的夜晚天空,银河璀璨,星光带来多少美丽遥想和幻想。

关于七夕牵牛织女相会的故事,从古传到今,七夕是中国人传统的爱情节,情人节,团圆节。

有文献资料,七月七日在唐朝开始,就是官方的节假日,就是说皇帝官员都要过的节日,民间更是沸腾。那么七夕究竟是怎样一种来历,让全民狂欢,难道仅仅只是传说附会演绎成的节日吗?

实际上七夕的由来,是上古对于天象文化的崇拜,鼓励纺织,又糅杂了大量现实的情感和寄托,遂成为有着生命力的传统节日。

一,星象崇拜

七夕,是农历七月七日的别称。古人对于夏秋之交的七月,别有情怀,那是秋天的开始,一年的中段,万物走向成熟收获。

古人最初对于时间和方位的划分判断,是依靠星象。当北斗星的柄指向西面,大火星向西面移动,季节的秋天就到来了。很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古中国,用的是杀牛祭祀天神的方式祈祷丰收。那么这个日子定在什么时候呢,就是银河在上空,可以清晰看到一颗明亮的河鼓星的时候。这颗星星在银河边上闪亮,仿佛正对着浩瀚银河水,而人间也正是水满江河之时,土地即将收获,人们献祭耕田的牛,愿天上的银河水满人间,滋润土地。古人认为银河的水和地上的水相通。

鼓,是大地的声音,河鼓则是击鼓杀牛祈祷丰收。久之,这颗星的民间表达就由河鼓星转化为牵牛星。

而这个日子,则在立秋左右,农历的七月初的某夜。

那么关于织女星,是和上古的纺织相关。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了桑蚕并传授纺织技术。实际古人的纺织,是在原始社会和自然作斗争时,渐次发现和改善,不会是一个人的功劳和成果。但是正是有了纺织技术,以及提供纺织原料的自然,人们会造出一个神来表达敬仰和祈愿。

尤其是在渐渐凉爽的初秋,人们开始要为秋冬的衣裳布匹做准备,而纺织也往往会通宵达旦,以保障在寒冷来之前,有足够的布匹应对赋税,缴纳和生活所需。所以这个时段,也应该有纺织神的存在。

之所以定在银河星系的另外一颗星织女星,因为那组星宿,呈现三角形,像古代织机的样子。

二,周朝诗经里的牵牛星,织女星。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经《  大东》节录

我很震惊这样一首诗的存在。这是第一首有关于牵牛和织女的古诗。

这是后世牵牛织女故事,能够找到的最初的文字。

但是这又是一首关于星象的诗,天上人间感慨的美诗。

周朝,现代史学家通常定义为这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和时代。大量的奴隶从事耕作纺织,当然也有宗教和神话禁锢普通人的思想。

在广袤的田野上,奴隶,平民辛苦劳作纺织,有神指引他们的精神。男人是要耕田牵牛,负重运输的,女人是必要纺织的。

因为天上就有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是神,是人世的升级版。

我相信很多普通的奴隶和平民是笃信这类神话的。连天上的天神都在耕作和纺织,虽然他们一定是种的出产美玉的地,织成的是天上的彩霞。

但是只有这个写诗的人,却是反神话的。

他是这么说的,那天上有最广袤的银河,如同镜子闪闪发光。

我看见织女星在天上,一天转动七次,想必她在七次调整织布机。但是我没有看到她纺织出一块布啊,我看见牵牛星也在天上,我没有看到他驾着牛,驮着箱子在走动。

我看见天上的南方有南箕星,我从来没有看到它在天上簸谷扬糠。

我看到有北斗星,可是这北斗什么时候真的可以舀起酒浆?

这个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挑战当时已经成型的天文星宿以及相关传说?要知道,很多星宿是代表传统,甚至是王权,用宗教和神话教化万民。没准很多贵族都自发相信。

这首诗传达了很多信息。

一,在周朝,牵牛星和织女星已经神话和人格化,成为普通人崇拜的神祇。

二,这个人却站在时空的高度,冷峻看待这些,并发出质疑,是反神话的。

因为织女星就是一颗星,没看到它纺织出布匹或云霞,牵牛星也就是一颗星,从来没有看到它移动。南箕北斗,毫无仙意和情感。它们高高在上永恒不变,从来没有真的体恤过真实的人间。

那么这个人是谁?我自己推论,就是掌握了宗教和治理权的那类人中的一种,是一个冷峻却热血的现实主义的人,作为高官和贵族,他不相信那些神话,并为普通百姓生活艰难被压迫而愤懑呐喊。这是非常的难得。

最接近诗经时代的毛亨给了一种解释,说写这首诗的人,是周朝诸侯国谭国的高官大夫,生活在乱相丛生的时代,国家弱小,没有公理,人民艰辛,不久谭国被灭国。

在动荡的朝不保夕的时代,天上的星河和神仙救不了苦难的国家和人民,在他心中,神话破产。

三,汉朝的七夕,和汉武帝追求神仙长寿的风气相关,也和汉朝宫廷注重纺织服饰相关。

虽然有传说,是楚怀王设置的七夕,但是应该是和楚地秋天祭祀牵牛星,祈祷农田丰收有关。农历的七月七日,七代表中段,期待。

但是汉朝的七夕,是首先在宫廷发生的。汉武帝崇尚道教,追求长生,从《汉武帝内传》可以看到,道家以七为贵,代表重生和轮回。汉武帝就是七月七日遇见王母的。这件事情,放在现在的眼光看来,是道家操作的一个遇仙事件。当然前提是汉武帝有这种渴望。

豪华的醮坛和繁复的仪式,都证明七月七日的重要。至于是否见到过王母,那只能说是汉武帝的精神活动了。但是这样的风气明显影响了宫廷。

宫廷内部,有着七月七日登高的祭仙的仪式,作为宫女们,和女神相关的织女神,便成为她们崇拜祭祀的对象。汉朝的丝绸远销海外。服饰与手工,是这些女性们在单调宫廷生活中的重要工作,祈求自己的手工像织女那么灵巧,巧夺天工,也应该是生存竞争和乐趣使然。

七夕的夜晚,皇帝忙着长生长寿,女性们则在高楼,衣服上别着针线,愿望王母,织女女神,许给她们灵巧和幸福。

而这样鲜活的仪式,很快从皇宫流行到贵族之间,进而扩散到民间。

随着纺织丝绸布匹业的发达,手工商品需求两旺,乞巧从闺阁活动辐射到社会面,到了唐朝,家家七夕庭院挂满红丝,市面街道也非常应景,张灯结彩,万丝飘荡。

可以说七夕乞巧是重要的内容,一直从汉朝延续到清朝,可参见清朝的《宫女谈往录》。而这篇纪实文献的主角宫女荣儿,也是得力于宫廷女红的培养,出宫后靠手工维持乱世的生活。

四,七夕灌注了牛郎织女的相会和感情,成为了人们最深感情的寄托。

到了汉朝晚期,人们开始将牵牛织女的故事拟人化情感化。男耕女织是最常见的淳朴生活,有人觉得乏味,但是有些人求而不得。《孔雀东南飞》里,写了一对被母亲拆散的夫妻,最后殉情,而《古诗十九首》里的牵牛织女,则从遥遥相望的银河星辰,化作了相望不能相守的爱人。

前提当然设定的是牛郎织女是夫妻,隔着银河一道,相见不能相亲。“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状况呢?晋代宗怀的  《荆楚岁时记》  里,给了民间的答案,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

这是普通人对于爱情美好结局的一个愿望,至少有这么一个日子,可以见面。

谁叫这两颗星如此有一对感?

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就此浩大展开。

现实是,这切中了很多人的情怀,夫妻长期分居,聚少离多的,恋人,在思念中盼望的。

总体而言,在古代,七夕主要还是以夫妻情感为主体的一种表达。

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帝王的爱情扩大化,传奇化,也推高了七夕情感的深度。

五,当代的七夕,是情人节。

七夕在当代,由于社会的发达和进步,从古代的主要指的夫妻,扩展到恋人,是古今糅合的情人节,也是家庭的团圆节。

和恋人牵手在星光月下,给妻子一个温馨的礼物,比洋情人节更多了一份互相肯定的情感。

而至于从来就没有真正相会过的牵牛织女星,就让它们高高挂在天上,成为双星背景。

当然的人不会迷信,但是要的就是好的兆头,好的相聚,好的长久。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七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