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诗经里的美文化

著名文学家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中写道:“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开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那些不依附于其他,而被其他所依附的书,就应当是我们的必读书,或者说必备的知识基础,《诗经》就是这必不可缺少的书目中最重要的一本。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列为儒家的六种经典之一,因此称为《诗经》。《诗经》共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周王朝各诸侯国的地方乐歌,共有十五国的篇诗歌,大部分都是劳动者口头创作的,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雅”分大雅、小雅,是周王都一带的乐歌,共篇,保存了中国最早的一些史诗。“颂”分商颂、鲁颂、周颂三部分,共40篇,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

记忆中最早读《诗经》是在七八岁的时候,家里书架的最高处有一本颜色跟别的书籍不太一样的书,于是吵嚷着让父亲帮着取下来,翻开后却如看天书一般,茫然无措,只是看着上面的插图很有意思。不过从那以后,每天放学后父亲总是带我到院子里,坐在小板凳上,在夕阳的霞光下,教我《诗经》里的句子。那时虽不解其中深意,却也如学唱歌一般能体会到美妙的感觉。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唐风·绸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周南·关雎》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小雅·采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贲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这是《诗经》最初给我的美学熏陶。今日再次精读《诗经》,便希望将这份美和诗意传递给更多的人,尽我们的力量做一些普及教育,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读书心得,希望更多的人走进《诗经》的世界。

在新学以前,《诗经》本就是儿童的启蒙读物,师长还常常用《诗经》来测试儿童的背诵能力,只是当下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知识积累都是离着西方近了,靠着传统远了一些。如今国家的教育又重启了传统文化这块基石,《诗经》作为一部百科全书,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滥觞,虽然三千年过去了,可它作为一面我们观察社会的镜子,依然明亮,它为我们修身养性、明辨是非提供了很多启示。所以,孔子才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虫草之名。”

当下,我们经常感慨,找一块安放情感的地方特别困难,中国人不缺乏对亲朋好友的善意表达,缺乏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情感,缺乏的是体察人心、给予陌生人关爱的能力,缺乏的是一份《诗经》中所涵养的情怀。

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人的精神和灵魂,总有一天是会寻根的,总会走到传统里去,那就会走到我们文化的源头《诗经》里去。

《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在古人一咏三叹的吟诵中,我们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这份诗意和美好,我们的后代也值得拥有,不是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