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歌声里唱出你的故事小镇家奶爸

“三九的梅花红了满山的雪,萧条枝影月牙照人眠。

小伙儿赶着马车手里攥着长鞭,江风吹过他通红的脸。”

这是毛不易《东北民谣》里的歌词,讲述的是一个略带伤感的东北农村爱情故事,男孩外出打拼,女孩在家等待,最终等了一辈子却没有等来男孩的回来。在我们印象中,很多喜欢民谣的人,大都是心中有理想的人,但是为现实所迫,郁郁不得志。

毛不易演唱东北民谣

听民谣总能在歌词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无论是远方还是理想。这要把古代那些写诗的人,放在现代来看,也是唱民谣的一把好手,可以称他们为“民谣诗人”。如李白、杜甫、陈子昂等人的诗,你品,你品,你细品。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谈起民谣,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在我国,《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由于流行音乐是从英美滋生、发展和传播的,因此在欣赏和创作流行音乐时,最初谈到民谣这种类型,我们往往特指欧美的民谣。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巨人鲍勃·迪伦,美国摇滚乐、民谣男歌手、词曲创作人、作家。他感到民谣音乐带给人的亲切感,是任何别的音乐形式都无法达到的,这恰恰切中了民谣音乐最深邃的精髓。

民谣的内容丰富,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鲍勃迪伦

中国民谣,并不是一个乐理学上的定义,而更倾向于社会学定义。可以粗浅地认为,民谣即为流行音乐。在中国,我们从众多民谣歌曲中,可以看出民谣有三,远方、姑娘和理想。听者有三,无助、孤独和彷徨。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民谣可以分为校园民谣和独立民谣。

校园民谣,是指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比如《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白桦树》《恋曲》《那些花儿》,这些歌曲我们都非常熟悉。在校园里,懵懂的爱情,深厚的兄弟情等元素为校园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房东的猫

而独立民谣,则更好理解,比如《理想三旬》《北方女王》《玫瑰》《斑马,斑马》《三十岁的女人》《鼓楼》等等。这些独立民谣作品不仅给人们听觉上的冲击,还给人们心灵上带来巨大的思考性,人们仿佛沉醉于这种独立性。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音乐节的普及,各个地方的民谣歌手被发掘。他们的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名气的提升也让他们有了更多收入。

理想三旬

民谣音乐,让人有种亲切感,听着听着,就入了心。远方、爱情、理想,每个人的生活都避不开。大家都是在靠想象,在歌声里看到有自己的影子。希望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有音乐给你送去安慰,鼓励你继续前行。

赵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