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刘邦
据荀悦说法,刘邦,讳邦,字季。颜师古认为“邦”这名字是为臣下避讳而取[3]。司马贞引用项岱说法,认为高祖小名刘季,登位后改名邦。日本学者佐竹靖彦,认为刘邦出身平民,本无名字,成为皇帝后才有名与字。
在刘邦率领沛县子弟起兵反秦之初,其手下萧何、曹参、樊哙等,推选其为沛公,即沛县县令。曾为西楚项梁下属,因先首先攻破武关,进入关中,经项羽分封为汉王,领有汉中。
建立西汉之后,称皇帝。在他过世后,其子汉惠帝即位后,建立高庙,并在各郡国建立高祖庙,奉祠刘邦。《史记》称其为汉高祖,之后的著作如《汉书》、《汉纪》皆沿用高祖的称号,成为最通行的称呼。此外,《汉书》也其称汉高帝,《汉纪》称其为高祖皇帝,来自其尊号汉高皇帝。张晏认为,帝王庙号中无高祖称号,应称为汉太祖,汉朝为表崇他的贡献,故特别称为高祖。
自贾谊开始,主张应以太祖为刘邦庙号。至汉景帝时,首次以刘邦为太祖。但在汉朝时,帝王庙号与谥号有多次争议与变化。至汉元帝时,重订太庙祭祀礼仪,把高庙重建为帝者太祖之庙,订刘邦庙号为太祖,至王莽时,首次称呼他为太祖高皇帝。民间著作如刘向《说苑》等,仍习称其为高祖。在新朝末年,民间起义时,如隗嚣等,也称其为高祖。东汉初年,光武帝恢复高庙,以高祖之名祭祀。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间,如陈寿《三国志》等著作中,仍称其为汉高祖,使用太祖称谓的风气不盛。至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根据庙号与谥号联称的用法,采用太祖高皇帝这个称号,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中也主张应称为太祖高皇帝。
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附录中主张称呼其为汉高帝,刘邦作为第一位通过农民起义从底层人民一跃而成为开国皇帝的政治家,其一生虽看不起儒生,却能够重用儒生,在遇到自己犯了错误时,知过而改,是一位气度非凡的帝王。
汉文帝刘恒
汉王四年(前年)汉王刘邦于成皋召幸薄夫人,有身孕,当年就生下文帝,高祖十一年春(前年)年八岁封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吕后在杀害刘邦爱姬戚夫人和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提议代王刘恒改封赵王,刘恒巧妙地谦让,故而得以保命。
由于吕后在政时期大封吕姓子弟为异姓王,如吕产、吕禄等,培植起一个吕氏外戚集团,从而加剧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后,马上就酿成了汉初功臣集团、刘氏皇族集团、吕氏外戚集团之间的流血斗争。高祖长孙齐王刘襄发难于外,周勃、陈平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夷灭诸吕,汉初功臣集团、刘氏皇族集团、吕氏外戚集团之间的一场流血斗争,最后以汉初功臣集团的胜利而告终。后周勃、陈平等汉初功臣铲除诸吕,昭告天下,以后少帝刘弘及梁王刘泰、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等,并非汉惠帝亲生儿子,皆废黜之,并在刘姓皇族选择皇位继承人。选定高祖与妃子薄氏之子代王刘恒作为新皇帝(即汉文帝)。
高后八年(前年),时年刘恒二十三岁,宽厚孝顺,且其母薄氏家族势弱。陈平、周勃等大臣随即请刘恒入长安即位,刘恒遍问代国众臣意见,郎中令张武反对,中尉宋昌赞成,刘恒与母亲薄姬商议未果,占卜得吉卦,"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刘恒仍不放心,再派其舅薄昭前往长安协商,再三确认后,在九月的最后一日,刘恒奔赴长安,于前年,继天子位,当晚后少帝刘弘、梁王刘泰、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等四人,遭废黜并杀害。
汉文帝即位后,注重节俭,轻薄徭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前年7月6日(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乙巳(7月12日),葬霸陵。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一派盛世景象,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并称文景之治。汉景帝为人猜忌,先是误听谗言杀死主张削藩的晁错,却并没有结束七国之乱,后又诛杀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将周亚夫,但他仍不失为一代明君。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年-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和杰出的皇帝、政治家和军事家,常被后世争相效法明君的典范之一。于7岁时被册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达53年天。其正式谥号为“孝武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武帝”,是清圣祖以前在位最长的中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第三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汉人皇帝,更是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武帝即位初期,适逢国家休生养息了70年,商业贸易达臻鼎盛,缔造了盛极一时的“汉武盛世”,接著因扩张战略,疆域大幅增加,但导致民生凋零、经济衰败,深远影响两汉的国势。晚年酿成巫蛊之祸。轮台罪己后,调整国策为休养生息,在托孤辅政大臣问题上选用杰出的政治家霍光,为昭宣中兴做了铺垫。
汉昭帝刘弗陵
据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才生下刘弗陵,大臣们都以为尧帝降生,纷纷恭祝武帝。武帝老年得子,更是爱不释手,常说像自己。巫蛊之祸兴起,征和二年(前91年),刘弗陵的长兄太子刘据兵败逃亡后自杀。武帝驾崩前,准备立刘弗陵为太子,但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他借故处死了钩弋夫人,然后请得力大将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为首辅、匈奴人金日为次辅、上官桀为佐军以及桑弘羊为理财等四重臣来辅佐刘弗陵。武帝驾崩后,刘弗陵在重臣的拥立下登基继位。关于姓名,一说为了便于臣民避讳,昭帝去掉名中的“陵”字,改名刘弗,并让臣民把弗写成不。但王先谦说因为汉朝先帝的坟墓称为“陵”所以昭帝朝不避讳“陵”字只避讳“弗”字,即昭帝不曾改名。昭帝登基时才8岁,平时受到鄂邑公主照顾,并从蔡义和韦贤那里学习《诗经》。汉昭帝和金日儿子金赏、金建关系十分友好,平时一起寝居,汉昭帝看到金赏继承金日的侯爵,想封金建为侯,却遭到霍光拒绝。面对汉武帝时代的连年征战、增加徭役,昭帝听取重臣的建言,减少赋税3成[13],进一步深化武帝晚年重新施行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在首辅大臣霍光的主持下,昭帝朝的百姓生活比以前富裕,四夷来朝,使汉朝出现中兴稳定的局面。霍光外孙女上官氏当上皇后,霍光想让皇后擅宠生子,于是不让汉昭帝亲近其他宫女。前74年6月5日(四月癸未),昭帝于未央宫暴病而崩,年仅21岁,在位13年。7月24日(六月壬申),汉昭帝葬于今天咸阳市的平陵。昭帝无子,其侄昌邑王刘贺被立为嗣。不久刘贺被废,刘据的孙子即昭帝的侄孙刘病已被选为昭帝嗣子继位。
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本名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祖父为戾太子刘据。祖母史良娣,汉武帝元鼎四年(前年)入为卫太子的良娣,生刘进,号史皇孙。史皇孙刘进于汉武帝太始年间(前96年—前93年)娶王翁须,生刘病已,时号称“皇曾孙”。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刘病已曾祖母卫子夫、祖父卫太子刘据、祖母史良娣、父亲史皇孙刘进、母亲王翁须均因此被杀,刚刚出生数月的刘病已也被投入大牢。由于他还是个婴儿,廷尉监丙吉在狱中挑选两位女囚赵征卿与胡组做他的乳母,暂时免除二人刑罚。
巫蛊之狱连年不决,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因为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命令处死长安所有监狱的犯人,使者先到中都官诏狱处决犯人,后连夜赶到丙吉掌管的郡邸狱,丙吉据门不纳使者,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后遇大赦,四岁的刘病已得以出狱。
出狱后的刘病已被丙吉送至祖母史良娣的娘家。史家怜其孤苦,对其照顾甚厚。不久刘病已恢复宗室身份,诏养于掖庭。是任掖庭令的张贺是卫太子刘据的故吏,哀卫太子无辜受难和皇曾孙的孤弱,对其抚养甚厚。及长,张贺教其诗书为之启蒙,后自费延请名儒东海澓中翁[2][3]教授刘病已。刘病已聪颖好学,不久即通晓儒家经典。与此同时,刘病已亦喜好游侠、喜好斗鸡走马,游侠于三辅一带,结识了戴长乐等。这些民间经历都成为他日后当皇帝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前76年,刘病已到了成家娶亲的年龄,掖庭令张贺有一孙女与刘病已年龄相仿,因此打算把她嫁与刘病已为妻。但是却遭到为人谨慎的弟弟张安世的强烈反对,他说:“曾孙乃卫太子后也,幸得平民衣食县官,足矣,勿复言予女事!”张贺不敢违逆弟弟的意思,只好为刘病已另聘属下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为妻。刘病已与许平君婚后感情很好,不久生下了儿子刘奭,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
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由于无嗣,大司马霍光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是刘贺即位27天后就被权臣霍光提请其外孙女上官皇太后废掉。在确立继任人选时,时任光禄大夫的丙吉此时向霍光推荐刘病已,元平元年秋七月庚申(前74年9月10日),刘病已入宫见上官太后,被封为阳武侯,同日登基为皇帝,承嗣汉昭帝,隔年改元本始。
宣帝由于是霍光所立,他吸取昌邑王被废的教训,初即位政事一决于光。唯立后问题上坚持己见,他与发妻许平君是贫贱之交、感情非同一般的深厚,当上皇帝后许平君并没有立即被立为皇后,而是仅封为婕妤。朝臣和上官皇太后都认为应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于是汉宣帝“诏求微时故剑”,群臣见宣帝意思坚决,于是议决立许平君为皇后。
霍光的夫人显对女儿没能当上皇后非常恼怒。本始三年时值皇后许平君有孕,霍光的夫人于是勾结女医生淳于衍将其暗杀。霍光知道后非常惊愕,但是他没有去追究自己的妻子罪行,而是利用自己的权势授意宣帝不追查此事。次年,霍成君如愿以偿成为皇后。汉宣帝对结发之妻的去世非常悲伤,这也影响了他后来对继任人的选择。后来即使他渐渐对时为太子的汉元帝感到不满意,并下了“乱吾家者,太子也”的评语,但始终没有废太子之位。
霍光属于汉武帝时的卫氏外戚集团。霍光十五岁,其兄(同父异母)霍去病回到家乡认祖归宗,把他带到长安,并因兄长的关系出任郎官,开始了漫长的仕宦生涯。
汉武帝末年巫蛊之祸,卫氏外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皇后卫子夫、大司马卫青的子嗣以及卫太子一族全被族诛,但是霍氏躲过了此难。之后汉武帝渐渐明白过来,于是霍光开始受到重用。汉武帝临死前,任命霍光、金日、上官桀三人为辅政大臣,并以霍光为首,加封其为大司马。但是不久金日去世,霍光以和亲拉拢上官桀,昭帝封光为丞相,开始独揽大权。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宣帝下令以帝王的规格下葬霍光,同时亦开始亲政。面对霍氏宗族的专权,汉宣帝不动声色对其予以翦除。他先是迁霍光的女婿大将军范明友为光禄勋,羽林监任胜为安定郡太守,几个月后又把霍光的姐夫张朔由给事中光禄大夫改为蜀郡太守,孙婿王汉为武威郡太守,长乐宫卫尉邓广汉为少府,这样夺取了他们的军权,扫清了霍家的外围势力。接着开始对霍家动手,改霍禹为大司马,无印绶,也就是剥夺了兵权,霍光的另一女婿赵平的兵权也被夺,空下来的职位完全由汉宣帝的外戚史、许两家子弟充任。
霍光是权力斗争的高手,但是他的儿孙却都很无能。霍光的儿子霍禹面对这种情况毫无应对之策,只是整日与霍山、霍云等哭泣。不久霍光夫人显毒杀许平君的事情开始败露。地节四年七月,大司马霍禹谋反事发,汉宣帝下令诛杀冠阳侯霍云、乐平侯霍山(两人皆为霍去病之孙)诸姊妹婿度辽将军范明友、长信少府邓广汉、中郎将任胜、骑都尉赵平、长安男子冯殷等。与此同时,霍光之女霍皇后被废,于十二年后被迫自杀。
汉宣帝尚为平民之时,就对霍氏的权势有很深的了解。霍光挟专权之势,行伊尹废立天子之事,更是让汉宣帝胆颤心惊。在汉宣帝即位之初,汉宣帝拜谒高庙,霍光为骖乘(也就是驾驶车马),汉宣帝对其深为忌惮,在车上犹如芒刺在背;但是当骠骑将军张安世为骖乘时,汉宣帝体貌从容,一点不感到紧张。所以民间传说为:“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霍氏一门虽然被诛,但是汉宣帝仍然十分感念霍光的功勋,在麒麟阁十一功臣中,霍光名列第一,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仅称官职和爵位而不道其名,以示尊重。后来又封霍光堂兄弟的后裔为博陆侯,以续霍光的祭祠。
宣帝虽然诛除霍氏一族,但是并没有废除霍光之政。他通过诏书正式肯定霍光的功绩,并且继续霍光的政策。他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把皇家掌控的园囿和公田分给平民耕种,并贷给他们种子。后来又在元康元年(前65年)、元康二年(前64年)、神爵元年(前61年)和五凤四年(前54年)下令勾销百姓所贷官府的种子,如果受灾则免除他们的赋税。还设立常平仓,平抑物价,保证物价的稳定。此外汉宣帝还减少人口税(即算赋)。汉宣帝曾生长于民间,为平民时喜欢游侠,足迹遍于三辅,因此深知吏治的重要性。他五日一听事,对官吏观其言,察其行,考试功能。他要求官吏尽职,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下诏说:“二千石严教吏谨视遇,毋令失职。”要求郡国长官管教和督促地方官吏,不能让他们失职。他强调决狱宜平,特设廷平官。曾下诏说:“间者吏用法,巧文寖深,是朕之不德也。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今遣廷史与郡鞠狱,任轻禄薄,其为置廷平,秩六百石,员四人。其务平之,以称朕意。”他要求官吏奉法,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下诏说,“吏务平法。或擅兴徭役,饰厨传,称过使客,越职逾法,以取名誉,譬犹践薄冰以待白日,岂不殆哉!”他审察吏治,元康四年派遣大中大夫强等十二人循行天下,主要任务是“察吏治得失”;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又派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者”。反对苛政,下诏批评说:“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即反对地方长官干涉民间喜庆之事。他反对欺谩,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诏责当时“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指令“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无相乱”。根据吏治情况,奖功罚罪。奖赏有功者,如: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对安抚流民有功的胶东相王成,下诏奖励,定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对治行优异的颍川太守黄霸,定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同时对颍川吏民也有赏赐。王成与黄霸,原秩二千石,一年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升秩中二千石,一年得二千一百六十石,增加秩俸百分之五十。责罚罪过者,如: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冬,本来精明能干、治理有绩的京兆尹赵广汉,因执法出了偏差,“坐贼杀不辜,鞠狱故不以实,擅斥除骑士乏军兴数罪”,而被腰斩。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十一月,号称“屠伯”的河南太守严延年因酷急和诽谤之罪,弃市。故史称宣帝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与汉武帝劳民伤财式的连番对匈奴发动战争的方式不同,汉宣帝对匈奴的战争采用了更多的技巧,军事、政治、经济多管齐下。宣帝即位之初,汉与乌孙为了反抗匈奴侵扰,相约分头出兵击匈奴,匈奴无力抵抗而逃,损失很重。后来匈奴又遭乌孙、乌桓、丁零等族袭击,加之大雪成灾,力量大大削弱,故欲与汉和亲。于是汉边境“少事”。宣帝亲政时,正是匈奴内乱外患之日,无力侵扰汉境。为了减少对匈奴边防驻军的压力,他下令减少军屯。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匈奴内乱,出现了五个单于,各派多争取与汉和亲,或来投靠汉朝。汉为了自身的安宁,也积极应付。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来降,汉封其为归德靖侯。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匈奴左大将军王定来降,封其为信成侯。同年,匈奴呼遬累单于来降,汉也封其为列侯。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三月,宣帝诏中提到:“(匈奴)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更相攻击,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单于阏氏子孙昆弟及呼遬累单于、名王、右伊秩訾、且渠、当户以下将众五万余人来降归义。单于称臣,使弟奉珍朝贺。正月,北边晏然,靡有兵革之事。”汉朝此时设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安置匈奴来降者。次年,匈奴单于向汉称臣,派遣其弟谷蠡王入侍。汉朝因边塞无寇,减戍卒十分之二。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派遣其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汉廷;郅支单于也派遣其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侍于汉。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叩五原塞,表示愿奉国珍三年正月来朝,宣帝同意,并安排接待。次年正月,呼韩邪来汉朝贺,受到盛情接待,并得到很多赏赐。这年郅支单于也遣使来汉奉献。甘露四年,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都遣使朝献于汉,汉朝款待呼韩邪单于的使者格外有礼。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又来朝,汉朝对他礼赐如初。宣帝初年,西羌先零部落擅自北渡湟水,侵占汉民地区。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西羌先零部落与各部落的酋长二百多人集会,“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地。宣帝闻知,问赵充国如何对策。赵充国以为,羌人各部盟约,还可能联合其他各部,应当及早准备。他建议一方面命令边兵加强战备,监视诸羌;一方面要破坏诸羌联合,探听其预谋内情。于是派遣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前去,召集诸羌首领,杀了逆而不顺者,又调兵杀了先零羌民一千余人。西羌各部震恐,起而反抗,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义渠所部三千骑兵被羌人袭击,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情况。宣帝当即调发兵马前往金城。以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带兵前往;又任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与两将军并进。赵充国到了金城,以哨兵了解敌情,派间谍宣传政策,日飨军士而不进击。西羌人见汉军坚壁固守,无法进攻,互相埋怨,发生了矛盾。辛武贤以为进军时机已到,向皇帝上书建议进兵。赵充国以为,辛武贤的建议不妥,如果冒险进兵,必然进退两难。他一再上书建议只能先击主谋者先零部落,逼其悔过而赦之,再选择良吏前去抚慰羌众。宣帝要他作详细说明。赵充国反复论说,马上进击失十二利,留兵屯田有十二便。宣帝肯定了赵充国屯田之策,于是诏令罢兵,让赵充国负责屯田。到了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羌民斩了先零大豪杨玉、犹非之首,向汉投顺,汉朝设金城属国以安置投顺的羌民。羌乱至此告一段落。汉自张骞在前年—前年和前年两次出使中亚(大宛、康居、大夏、乌孙、阿尔沙克王朝、身毒),和前—前年李广利两次伐大宛获胜之后,于前年在西域的天山山脉南麓乌堡设置校尉,屯田于渠犁,将塔里木盆地的26个印欧人的城邦国置于西汉的管制之下。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宣帝派遣侍郎郑吉到渠犁负责屯田。郑吉通过屯田积蓄了粮食,发兵打败了车师。宣帝诏令郑吉继续在渠犁与车师屯田积粮,以管制西域,对付匈奴。匈奴得知消息,前来争夺车师之地。郑吉固守力弱,要求增援。宣帝诏令长罗侯常惠带领张掖郡、酒泉郡的骑兵前往车师北边千余里,显示汉军威武,吓得匈奴骑兵退去。车师王因得到汉军保护而不受匈奴欺压,乐于“亲汉”。稍后,郑吉又迎匈奴日逐王来汉投降。宣帝先命郑吉负责卫护鄯善西南方(南道)各国的安全,继又命其兼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所以号称“都护”。宣帝还封郑吉为安远侯,这是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之事。西域都护的幕府,设置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库尔勒与轮台之间),负责处理西域三十六国事务,同时主管屯田事业。汉朝的西域都护取代了匈奴在西域的僮仆都尉,反映了汉匈政治力量在西域的消长,所以史称:“汉之号令班于西域矣,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由于宣帝长期在民间生活,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他在位时期,勤俭治国,而且还很放松人民的思想,对大臣要求严格,特别是宣帝亲政以后,汉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会经济更加繁荣。在亲政的二十年中,他着重于整肃吏治,加强皇权。他不但族灭了腐败的霍氏家族,而且诛杀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贪污的官员。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宣帝设置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重视民命之余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外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其余如废除一些苛法,屡次蠲免田租、算赋,招抚流亡,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继续霍光的政策。对周边异族的关系,则软硬皆施。神爵元年(前60年),先零部(属西羌)与诸羌联盟并和匈奴借兵,企图对汉复仇。宣帝派后将军赵充国、弩将军许延寿出金城攻击西羌,均获胜利,留赵充国屯田。神爵二年五月(前59年),西羌杀其首领杨玉、犹非等,遂降汉。宣帝设金城属国,撤回屯田军。袭破车师。时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于甘露三年(前51年)亲至五原郡塞上请求入朝称臣,成了汉朝的藩属,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倾国之力而未完成的事业。汉宣帝在位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号称“中兴”,应该说,宣帝统治时期是西汉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因此史书对宣帝大为赞赏,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文治武功,可谓中兴”,算是西汉、甚至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中兴之主。他与前任汉昭帝刘弗陵的统治并称为昭宣之治。民国史学家吕思勉:“宣帝是个‘旧劳于外’的人,颇知道民生疾苦,极其留意吏治,武帝和霍光时,用法都极严。宣帝却留意于平恕,也算西汉一个贤君。”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日(前48年1月10日),汉宣帝去世,在位25年,享年43岁。谥号孝宣皇帝,东汉建武年间上庙号中宗。初元元年正月辛丑(前48年2月6日),葬于今天西安市东郊的杜陵。
特别声明:图片侵删。本文系东南野老(也叫南石山人、辵矱山人)原创,其他不经过本人同意转载的行为将受到作者本人的追究,也希望广大读者阅读到不同账号名称所发表的文章时踊跃检举。凡是觉得我一派胡言而又说不出历史文献的,请你自己去看你的营销号去,本号专门打击营销号,戳穿历史谎言,打击历史谣言,不喜欢请绕道。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尤其是喜欢宋元历史的朋友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