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上下时间跨度约五百多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分布在现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诗经》所收诗共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梦寐求之。
求之不得,梦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历来受到重视,其首句几乎成了《诗经》的代称。
这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全诗用关雎的鸣叫起兴,引出了小伙子追求的对象。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发自内心的深情恋歌,表达了一个小伙子对姑娘一往情深的恋情和渴望结成美满婚姻的愿望。诗歌的音乐色彩非常浓郁,通篇以音乐来比喻、来抒情,其诗情画意十分浓厚。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其声、情、文、义俱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追求的目标是体貌和人品的统一,是“窈窕淑女”,更加注重超越体貌美的品德之美;二是追求的目的指向是婚姻,表明负责任的爱情,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三是追求的过程互相尊重,感情指向高洁,选择方式自由。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表达的是主人公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坚贞和追求精神。在《秦风》中独具一格,其作品文字很简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清秋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追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难即,欲求而不得。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其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出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伊人”面目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那个“伊人”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成为美得存在,美得化身。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任读者自己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