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民于水火的大禹与大羿,是华夏民族

北京皮肤科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211102/9637181.html

(作者:赵辉)“大羿射日”与“大禹治水”是华夏民族的上古神话与传说。“大羿射日”的故事更接近于神话故事,而“大禹治水”更接近于历史的传说故事,事实果真如此吗?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华夏先民,尧帝派遣手下的勇士射师大羿,前去诛杀这些为祸一方的十个太阳。大羿张弓搭箭,将天空中的十个太阳射下九个,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留下了“大羿射日”的神话故事。

据史料记载,大羿是尧帝时期东方部落的首领,大羿统一了东方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大羿射日”的神话故事按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理解,实际上是大羿统一了众多崇拜太阳的东方部落,使得东方部落成为只有一个首领的国家,结束了部落之间的纷争,让东方民众得到了修养生息。“大羿射日”是东方部落历史发展历程的逐渐神话,具有口口相传记录华夏历史的现实意义。

尧帝时期,华夏先民不仅遭受了酷热干旱、万木枯槁、禾苗枯萎的干旱天气,还遭受了“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的洪水。尧帝再次命东夷部落首领鲧与禹父子前赴后继,治理水患。在淮河荆涂二山之间凿山导淮,开通水道。“水经云:淮水出荆之左,迂回以入涡,麓高水汇为患,禹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所凿处有遗迹,冬月可见。”,彻底根治了天下中国淮河涂山地区的水患,“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通过综合研究,我们现在已经基本可以肯定,中国史前农业萌芽于上万年之前,但是经过漫长的积累、发展,直到大概距今年或者稍早一点,成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农业体系,这个体系也就成为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西辽河流域这样一个广大地区内,人们主要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内容,也是他们社会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从距今年左右我们看到了相关区域里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化发展的加速度过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

尧帝时期东方部落首领的“大羿射日”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故事,实际上是华夏先民从渔猎文明过度到农耕文明阶段后,农业生产对风调雨顺、气候雨水保障农耕生产的期盼;对东夷部落领袖大羿与大禹,解民于水火为华夏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的历史记忆。虽然在口口相传过程中被逐渐神话,但故事中包含的华夏先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历史史实,却通过神话传说故事的方式得以延续、传颂。

东夷部落首领大羿与大禹的神话传说故事,在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到西周中期的周穆王时期时,文韬武略的周穆王特意前往淮河涂山地区,在当年大禹举行“涂山之会”的涂山,举行了周穆王“涂山之会”,拜访华夏先人建立丰功伟绩的地方,追寻先人的历史遗迹,缅怀大羿与大禹为华夏民族建立的功勋。

在历史文献《穆天子传》中,留下了周天子寻访涂山的经历:“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乃□于启室。天子筮猎苹泽”、“□登,乃宿于黄竹。天子梦羿射于涂山”。真实记录了上古时期,大羿、大禹、夏后启在淮河涂山留下的历史遗迹与历史故事。

周穆王在涂山地区游猎的季节,正遇到当地天寒地冻,人民遭受风雪,“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员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旦夕勿忘。我徂黄竹,□员閟寒,帝收九行。嗟我公侯,百辟冢卿,皇我万民,旦夕勿穷。有皎者鹭,翩翩其飞。嗟我公侯,□勿则迁。居乐甚寡,不如迁土,礼乐其民。”天子曰:“余一人则淫,不皇万民””。周穆王效仿“大羿射日”与“大禹治水”的情怀与精神,发出了“把这一切苦难都加到我一人身上吧!不要让万民受苦”的愿望感叹。

《穆天子传》中记录,印证了淮河涂山地区人民遭受干旱、洪水、严寒的时候,华夏历史中的三位伟大人物大羿、大禹、周穆王为解淮河涂山人民与水火严寒,而发生的“大羿射日”“大禹治水”“穆王哀民”的或神话或传说或史实的历史。

《诗经》产生于淮河涂山地区,在周穆王的涂山之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周穆王的以本地《诗经》体作诗三章,是对涂山地区人民最好慰藉与安慰。

周穆王“涂山之会”一百年后,公元前年中国正式进入信史时期;二百五十年后的春秋初期,《诗经》正式问世,华夏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的华夏文明。

“大羿射日”“大禹治水”“穆王哀民”在淮河涂山地区的历史遗迹与历史记载,充分显示了华夏文明产生形成于淮河涂山的清晰脉络,是华夏文化光芒万丈指引华夏民族走向一统的精神凝聚力。(作者:赵辉)

参考资料:《史记》《穆天子传》《孟子》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