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作为一种植物在《诗经》里出现了多次,如,“山有榛,隰有苓”(《邶·间兮》),“树之榛栗,椅桐梓漆”(《鄘·定之中》),“瞻彼早麓,榛楛济济”(《大雅·早麓》)等。从这些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诗经》时代,榛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山野多见,而且已经有了栽培种植。
榛在现代植物分类学里属于桦木科榛属落叶灌木,有的也成小乔木状,其枝叶的形态有些像榆叶梅。榛的果实我们通常叫榛子,是一种很多人都喜食的坚果。《本草纲目》对榛的形态描述很细致,也比较准确:“榛树低小如荆,丛生。冬末开花如栎花,成条下垂,长二、三寸。二月生叶如初生樱桃,叶多皱纹而有细齿及尖。其实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实。实如栎实,下壮上锐,生青熟褐,其壳浓而坚,其仁白而圆,大如杏仁,亦有皮尖,然多空者,故谚云十榛九空。”
榛在古代就为我们的先人们所认识,并成为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礼品赠物。《左传》记载了一个故事:秋季(鲁庄公二十四年八月),哀姜嫁到了鲁国,鲁庄公让同姓大夫的夫人们相见,相见时用玉帛作为见面礼,这在当时是不合于礼制的。御孙说:“男人相见的礼物,大的是玉帛,小的是禽鸟,用东西来表明等级。女人相见的礼物,不过是榛子、栗子、枣子、干肉,以表示诚敬而已。现在男女都用相同的(玉帛)作见礼,这就没有区别了。男女的区别,是国家的大法,由于夫人而搞乱了,恐怕不可以吧!”看来榛不仅是当时女子送礼必不可少的一种果品,也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榛谐臻,寓心诚臻至圆满之义。以榛为礼,就像现在农村婚俗要有枣、栗子、花生,意寓早立子(早生孩子),且要男孩女孩插花生一样。
《大明一统志》载,“榛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军行食之当粮。中土亦有······”可见榛子在当时是重要的济荒疗饥代食品。可以想象,每到秋后,杂立于山坡灌丛之间的榛树枝头稀稀落落的榛实在风中招摇着,山民们或单人独往,或三五人成伙,携笼去,采榛归;等到叶落飘零,那些熟透的榛子就落进土里,时有行道迟迟,饥肠辘辘的远征兵士们在荒山野岭里寻寻觅觅,与鸟兽们争食······
榛即是桦木科榛属植物的一个种名,也是榛属植物的统称。榛属约20种,我国有7种3变种,分布较广的有榛、川榛(变种)、毛榛、披针叶榛、华榛。此外,还有桦木科虎榛子属的虎榛子。虎榛子也是榛子的一种,其果实也可食。三国陆玑《毛诗草木疏》释“树之榛栗”(《鄘·定之方中》):“榛,栗属,有两种。其一种之皮叶皆如栗,其子小,形似杼子,味亦如栗,所谓树之榛栗者也。其一种枝叶如木蓼,生高丈余,作胡桃味,远东、上党皆饶。山有榛之榛,枝叶似栗树,子似橡子,味似栗,枝茎可以为烛。”《本草纲目》还说“桂阳有而丛生,实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与栗无异,但小耳。大明曰:新罗榛子肥白,最良。”新罗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于年归附高丽。看来明代就有了榛子的贸易。
古人说的这几种,具体时间现代植物分类学上的哪一种不好判定,但也不过是榛、毛榛、披针叶榛、华榛、滇榛和虎榛子这几种。
镇属植物主产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礼记》郑玄注云:“关中甚多此果。关中,秦地也。榛之从秦,盖取此意。”现在市场上售卖的榛子多为东北所产。不知“秦”地是否依然多产,山东已是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