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周颂》现存31篇。
《诗经》把这31篇分为三个“什”,即“清庙之什”10篇、“臣工之什”10篇、“闵予小子之什”11篇。
为什么分成三个“什”?
朱熹说“以十篇为一卷,而谓之什,犹军法以十人为什也”。
也就是说,没什么道理,就是为了编纂方便。
当然,这可能是无奈之举。
今人看的《诗经》是汉朝时整理的,汉朝人已搞不清《周颂》的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现在看的《周颂》,大多篇幅短小,有几篇又好像在说同一件事。
从古至今,有不少人想重新排列组合《周颂》。
但是,现在的《周颂》是否完整、该分几篇,我们都不确定。
所以,这事非常难办。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了一段楚庄王的话:
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
楚庄王说的《武》,又称《大武》乐章,别的文献也有提到:
武王周公作《武》。(《庄子·天下篇》)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牧野。归,乃献俘馘于京大室,乃命周公作为《大武》。(《吕氏春秋·古乐》)
也就是说,《大武》乐章可能是周公的作品。
再看一遍《左传》,假定楚庄王没说错,文献也没记错:
那《武》的第三章是《赉(lài)》,第六章是《桓》,最后一章是《武》。
可是,要复原《大武》,我们至少得知道它有几章啊?
于是,人们注意到了《小戴礼记》里一段孔子的话。
这段文献的可信度不高,这话很可能是假托孔子说的,但这书地位不低,所以也作个参考吧。
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按这个说法,《大武》在当时有点像歌舞剧,有唱有跳,演的是周初那一段。
整部歌舞剧可分六段,按一般思路,六段歌舞应该对应六章诗歌。
可是,《左传》里记了第六章又记了最后一章,第六章不应该是最后一章啊?!
这下怎么办?只好尽量和稀泥。
朱熹、王国维等大学者都曾给过自己的方案,我在这也给一个。
我的作法是放弃《左传》,把第六章改作第四章,或许是楚庄王说错了,或许是文献记错了。
第一章用《我将》: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这一段,演员扮演武王,在动手前祈祷:
奉上祭品献神灵,祭品有牛还有羊,祈求上天佑周邦。效法文王的典章,日日谋求安四方。伟大文王英名扬,配祀上帝祭品享。我们早晚勤努力,遵循天道畏天威,才能保佑我周邦。
第二章用《酌》: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这一段演灭商:
武王的部队很牛,但一开始并没出头。等时机到了,一下就获得了成功,完成了前人的事业。
第三章用《赉》: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
演员又一次扮演武王,表达对南方的担忧:
文王创业多勤劳,我当继承治国道。扩展基业永不停,矢志不移谋安定。周邦承受上天命,继承伟业永不停!
第四章用《桓》:
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这一段演的是南国归周:
万国和睦,连年丰收。天命始终在我们这边,我们有威风凛凛的武王。武王保有国土,安抚四方,让周人安定兴旺,这份功德天地可鉴。
第五章,找不到合适的诗对应周召分治,缺。
第六章用《武》: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这是结束前的歌颂:
伟大的武王,您的功绩没有人能超越!文王打下了基础,武王干掉了殷商,现在天下太平,都是您的功劳啊!
当然,以上只是猜测,没什么把握。
《诗经》本来就难懂,周朝的资料又少,如果不能从地里挖出更多文献,这个问题恐怕永远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