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南诗,运用多重言叠字,充满

“二南”诗的语言运用多重言叠字来摹声摹形。重言,也称叠字,是两个发音完全相同的音节重叠,在诗中使用,有增强语言音乐性、描摹事物状态、难以替代的拟声效果等。在“二南”的25篇作品中,有14篇使用了叠字,占了“二南”诗的一半多。譬如《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全诗三章39个字,用了六对叠字,六个整句每句一对叠字。这首诗重章叠唱,章句结构完全相同,叠字用于相同位置,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突显了《螽斯》独特的语言魅力。像这样的诗篇,还有《周南·麟之趾》。叠字在整篇里的运用可以增强诗的音乐效果,在篇中间隔使用,其所达到的效果,有描绘景物状态的,如山水之态、草木之貌,描写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有描写人的动作、动物的活动以及物体的运动,还有拟声的,如动物鸣叫之声,车行鼓乐之声、劳动之声,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之声等。“二南”诗中也出现了诸多这样的情况,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维叶姜萋”“维叶莫莫”(《葛覃》)、“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夭》)、“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兔置》)“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汉广》)、“振振公子”“振振公姓”“振振公族”(《麟之趾》)、“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采蘩》)、“喓喓虫鸣,趯阜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未见君子,忧心惙惙”(《草虫》)“振振君子”(《殷其雷》)、“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小星》)、“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野有死麕》)等。摹声状形的特点极其突出,其形态、声音、动作、心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世诗歌中虽然也有个别采用类似手法的,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曾因为使用这种叠字形容词而广为后人称道,但是这些个别例子既不是他们的独创,也不足以构成一种时代风格。除了叠字外,还有叠句,就是两个句子重叠。这种句子的重叠使用,对诗篇内容的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如《召南·江有汜》中连续用“不我以”重叠,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怨情,使读者很好地理解了本篇的主旨和人物形象。《诗经》的章法有着浓郁的民歌色彩,其中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使《诗经》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重章复沓就是全篇各章的结构和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反复咏唱,是谓叠唱。这一方面是因为《诗经》中的诗歌有一部分出自民间,具有民歌原生态的歌唱形式;另一方面,《诗经》被采集来之后,还要经过乐师(乐工)的编排润色,才能演唱,所以歌词的反复叠唱也就很符合礼乐文化的要求了。钱锺书先生说:““重章’之名本《卷耳》次章《正义》。先秦说理散文中好重章叠节,或易词申意,或循序渐进者,《墨子》是也。”这种重章复沓的结构特色和语言艺术,被《诗经》研究者称为“叠咏体”,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如《国风》篇,叠咏体篇,占82%,《小雅》74篇,叠咏体41篇,占55%。重章叠唱的章法,在“二南”里以《周南·芣苢》诗最为典型,其诗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反复咏唱,以鲜明的节奏,轻快的情调,通过采摘芣苢时的不同动作,表现了妇女劳动的场景、愉快的心情和满载而归的欢欣。清人方东树说:“只换数字,而备成一幅图画,言外又见圣世风俗,太平欢乐之象。”《芣苢》这种复沓的形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美的韵律,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参考资料《诗经》本文乃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下次不见不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