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像资料图片钱志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刘禹锡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选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等。著有《陶渊明经纬》《中国诗歌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唐诗近体源流》《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魏晋诗歌艺术原论》等。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局部)。本报记者李韵摄离我们很“远”的魏晋南北朝诗歌如果将整个中国古代的文人诗歌发展历史看作一个有机的、体现了一定发展逻辑的大系统,那么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还处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发展的前期。我国的诗歌在诗经、楚辞时代,就已摆脱了诗歌艺术的原始状态,走上了更加艺术化的道路。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在汉乐府民歌基础上发展,又广泛地吸收了诗、骚的艺术养料,加之这个时期文人思想、精神的成熟,可以说其艺术发展水平已经是相当高的了,尤其是南朝诗歌,是颇为艺术化甚至唯美化的。但是,如果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最高发展阶段的艺术形态来看,此期诗歌仍处于整个有机发展的前期,无论从体裁、语言艺术、题材领域还是艺术风格的丰富性来看,这时期的诗歌都给后世的诗歌留下了很大的发展余地。我们知道,《诗经》和《楚辞》是我国诗歌最早的两部经典,其实也代表了先秦诗歌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诗经》早于《楚辞》,是西周到春秋的诗歌,《楚辞》是战国时代的诗歌。这两种诗歌经典,它们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所属的形态,其实还需要认真研究,两种诗歌的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汉代的乐府诗并非从《诗经》中直接发展过来,但在形态上却与《诗经》接近,乐府中的相和歌辞,以前学者认为相当于《诗经》中的风诗,黄节就有《汉魏乐府风笺》这样的书。古人也认为相和之类的汉乐府属于风诗。如元代的李孝光为郭茂倩《乐府诗集》作序时就持有这样的看法。上述三种诗歌,《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已经典化,都对魏晋南北朝文人创作诗歌有影响。但就它的基本体制来说,只有汉乐府诗是魏晋文人诗的母体,也就是说,魏晋文人诗歌是直接从汉乐府中发展过来的。汉乐府是各种体裁都有,但以五言为主。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也是五言为主,又包括了一些杂言的诗歌。上述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还包括隋代诗歌,明清的一些诗歌评论家把它们叫作“古诗”,比如明代冯惟讷编《古诗纪》、张之象编《古诗类苑》,清代王士祯的《古诗选》、沈德潜的《古诗源》等。这里的“古诗”是相对唐诗来说的。清代王尧衢就有《古唐诗合解》,即古诗与唐诗合解。对凡唐以前的诗,明清人都称为古诗。唐代至宋元明清各朝诗人,沿用唐以前的各种古诗体裁包括风格所做的诗歌,有时候也叫“古诗”,或者叫“古体诗”,与唐宋以来发展出来的“近体诗”相对应。唐宋的近体诗,是从齐梁的声律新体发展而来。其中还有一个音乐的背景,最重要的有东晋南北朝流行的吴声、西曲,以及北朝后期来自西域等地的燕乐,通常称隋唐燕乐。近体诗的语言中又吸收了音乐歌词的语言。所以唐代的近体诗,整体上语言比较浅近一点。而唐代人做的古体诗,不仅体裁使用汉魏六朝的诗体,语言上也是或雅缛或古奥。现在我们觉得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与唐诗相比有一点隔膜感,或者说整体古奥一点,上述所说就是原因之一。其实明清人把唐以前诗叫“古诗”,也就是承认它们是更古老的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既然被视为古老的诗歌,比起后来发展起来的唐宋近体诗以及宋词、元曲,当然与现代读者隔得更远一点。不仅对于一般的读者是这样,就是对于专门的诗歌史研究来说,也未尝不是这样。我们前面说,明清人把古诗与唐诗分成两大段。但古诗里面,也就是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其实又有不同的形态与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形态来讲,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乐府声歌,一是徒诗之体。乐府里面,其实又分为在歌乐体制中产生的入乐歌辞和并未真正入乐的文人拟乐府这两种,后者其实也是徒诗之体,但与最早从乐府中分离出来的徒诗五言体又有所不同。上述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是研究汉魏六朝诗即中古诗的关键。“汉魏风骨”与“齐梁绮靡”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把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是很重要的。从大的阶段来说,这一时期的诗歌有三个大阶段,即汉魏、晋宋、齐梁。这三个阶段也可以代表三种不同的诗歌审美风格,即汉魏体、晋宋体、齐梁体。尤其是其中的汉魏体与齐梁体,差别是巨大的。从初、盛唐的复古派陈子昂、李白,一直到明清的复古派,一种基本的观点就是标举汉魏、贬抑齐梁。这可以说是唐以后诗史发展的核心问题。关于汉魏诗与齐梁诗的不同,历史的表述与分析,其实是很多的。其中陈子昂的表述,最具经典性,影响也最大。陈子昂《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段话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风骨,另一个是兴寄。汉魏诗是有风骨并且有兴寄的,而齐梁间的诗歌则是彩丽竞繁,缺乏风骨与兴寄。晋宋的这一段,依照陈子昂的原始表述,应该理解为是一个过渡,即风骨渐衰、兴寄转浅而彩丽渐多的时期,也就是说,晋宋体是从汉魏体向齐梁体演变的阶段。但是文学史也好,一般的历史也好,任何概括都是有其片面性的。我们现在强调晋宋体有它们相对汉魏与齐梁的一种独立时代风格与审美价值。陈子昂所说的风骨与兴寄,是认识汉魏体与齐梁体之不同的关键词。风骨是什么?兴寄是什么?向来讨论得很多,我这里暂不讲这些讨论。这里讲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汉魏体以散句为主,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古诗”是“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这个“结体散文”正是相对着齐梁体来讲的。因为从晋宋以来,诗歌中俳偶几乎是呈直线上升。但晋宋体还是散句与偶句的结合为多,比如陶渊明的诗。谢灵运偶句更多,但还是有散句成分。甚至谢朓的一部分诗歌,还是沿用晋宋散偶结合的体制的。但齐梁体的主体,却是对偶的,古人叫俳偶,骈偶。所谓“彩丽竞繁”,这就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所谓“汉魏风骨”,就是与汉魏的散直之体联系在一起;而齐梁的彩丽竞繁,就是与齐梁的骈偶联系在一起。齐梁有一种文学理论,叫“文笔说”,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诗也是属于“文”的一体,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俳偶。所以俳偶也是属于“文”的范畴的一个观念。一般来说,散直的诗歌语言,比较接近于日常口语,而俳偶的语言,则是更趋于一种文学的修辞。因为接近日常语言,所以汉魏诗歌虽离我们的时代远,却更容易读;而齐梁诗歌虽离我们时代近,有时却反而觉得艰奥。但问题又并非如此简单。从另一层来看,汉魏诗语言古质,而齐梁诗华丽。古质到艰奥,有时反而难读;而华丽如果与一种清新相接,却又富有美感。但齐梁诗歌中能够华丽而清新者,实在不算太多。倒是汉魏诗,基本上是质朴自然的。汉乐府、建安诗、正始诗这几种,其实我们阅读它们时,能欣赏领会的更多。而晋宋诗多酷不入情,齐梁诗多彩丽竞繁,真正好的诗歌反而不多。客观地说,将中古的诗歌史分为汉魏、齐梁,主要是后来的建构。原始的建构,比如刘勰、钟嵘的建构,还有唐初修的魏晋南北朝各史书建构,段落更多。我们或许还要重新参考这些原始性的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艺术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性。《诗品序》叙述了建安、太康、永嘉、江左(东晋)、义熙、元嘉等重要阶段的诗风特点与代表诗人的贡献。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则叙述了建安、正始、晋世(西晋)、江左(东晋)、宋初(元嘉)这几个阶段及其代表诗人。他们的这种分段,为后世的魏晋诗史分期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一般文学史分期提供了一个模式,即以王朝的政治演变为外廓,以诗风的时代性变化为内部依据,于中突出杰出的诗家对诗史的贡献。即便以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仍不失为比较科学的文学史描述范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存在着重自然与重人工的两种艺术倾向。就时代来讲,建安诗人的写作,较重于自然之抒发,而南朝诗人的写作,则人工化倾向明显。就作家而言,各时代的诗人,也有尚自然与重人工之别,如曹操之于曹植、左思之于陆机、陶渊明之于谢灵运。我们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派的诗人似乎更容易取得成功,综观这段诗史中影响后世巨大的诗人,多有自然派的倾向。甚至鲍照、谢脁这些诗人,若分别将其与同时期的颜延之、永明诸家相比,其较多地显示自然抒发的倾向也很明显。所以魏晋南朝诗歌,是以自然派为高。这似乎与我们前面的看法有矛盾,我前面已经谈过,魏晋南北朝诗歌相对唐宋诗来看,艺术上还不能说是成熟,其审美的形式还比较简单,似乎这个时期诗歌的缺陷是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那么,为何这个时期在艺术形式上追求较多的诗人,其所创造的艺术价值反而不如自然一派的诗人呢?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诗歌艺术价值与诗歌艺术形式之间不成正比。不能说形式发展得越成熟的诗歌,艺术价值也越高。一首节奏很简单、修辞也很简单的民歌,因为充分地表达了有价值的感情,比起一首从技巧、形式上看已经比较复杂、高级但感情贫乏的文人诗来,艺术价值还是要高得多。所以从根本上讲,诗歌艺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审美形式在表达感情方面有效与无效的问题,而不取决于技巧的多少问题。其实艺术创作中的自然,并非真正哲学意义的自然,只是指艺术态度上呈现出来的相对倾向而言。自然派的诗人,不是不用技巧,而是以情志为主,技巧表达为辅,比较自然地运用当时已经成熟的一些创作方法和语言技巧,所以其审美形式从技术的发展来说相对唐宋诗人更为朴素,但却是自足的,所以取得艺术上的成功。相对来说,人工派较多地依赖于对偶、声律、琢句炼字、造境设色诸种技巧,由于其技巧之发展毕竟远逊于后代,所以反而是不自足的。每个时代诗人在感情上都是自足的、独特的,所以自足地、有效地表达了其感情的诗人就是成功的。但艺术形式却是一种历史形成的东西,是诗人的公共财产,所以有一个发展积累、后来居上的问题。因此,较多地依赖于技巧、形式的诗人,相对而言是容易被否定、淘汰的。不但在魏晋时代是这样,就是在后来的唐宋时代也未尝不是这样。单纯做“形式试验”、尝试新体裁的诗人,虽然可能为诗人的公共财产作了一份奉献,但其尝试往往可能是失败的。所以当我们研究艺术发展的历史时,不能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