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章节就结束了,我们进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学习。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篇。全书主要收集了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是在公元前6世纪,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那么《诗经》是谁编定而成的呢?历史上广泛影响的主要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信息。
“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诗经》中不乏这类作品。具体可参考《国语》。
“采诗说”:汉代人认为周到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具体可参考《春秋公羊传》和《汉书·食货志》。
“删诗说”:这些作品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也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删诗说始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唐人开始怀疑孔子删诗说,如孔颖达等)无论孔子是否删诗,孔子和《诗》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中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编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月光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好的,今天就到这里了。今天迟到了呢!因为小编(文学史文艺杂谈)和《时光温酒等你来》恋爱了呢,嗯,再次表达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