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飏说诗诗的不同体裁第一篇诗经体

白癜风医院为您一查到底 http://pf.39.net/bdfyy/bdfjc/index.html

讲到诗的不同体裁,也就是在讲诗的流变的过程。

最早的诗是“诗三百”,由孔子整理出来后,被尊奉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被称为《诗经》。其中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篇,其中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主要内容为反映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风》:也叫国风,是15个地区采集来的土风歌谣。即15个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篇。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被称为“正声雅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小雅》,共篇。《大雅》31篇,多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体的特点:

一、体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四言体,一种是杂言体。

二、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三、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

四、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一、四言体举例: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这首诗以开得正如火如荼的桃花开始铺陈,诗人见到它开得如此明丽,于是“见物起兴”,联想到了将要出嫁的女子,觉得她就像这娇媚艳丽的桃花一样,是非常适合娶回家的好女子。第二段里的“蕡”指桃实圆大,第三段的“其叶蓁蓁”都是用的“比”的手法,比喻这个女子将会为夫家开枝散叶,会生育很多孩子,如同这茂盛而又丰实的桃子般,带去人丁兴旺。

“桃之夭夭”,“之子于归”,诗人复沓地吟唱着,说,桃树生长得如此好,它是不可多得的,就像这个将要出嫁的新娘子,以此来反复赞叹女孩子的好。

《桃夭》诗为四言体,每行都为四字。“桃之夭夭”及“之子于归”为重叠句式,以反复吟咏的方式来加重语气。押韵上采用每一段使用不同的韵脚,即转韵。如第一段,“华”与“家”同韵;第二段“实”与“室”同韵脚(古音“实”为仄音);第三段“蓁”与“人”同韵脚。

二、杂言体举例:

国风·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周礼·地官·媒氏》称:“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会(令)合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周代,农历的二月是专门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而保留的特定时段,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可见封建礼教之严厉。《郑风·将仲子》中的女主人公正是鉴于这种压力,不敢让心上人逾距来家中相会,此诗表达了她那种畏于礼教的战战兢兢的心情。

将(qiāng):愿,请。为发语词。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将仲子兮,无……”二哥哥啊,我请你不要……,诗人反复用这句作引句,来表达女子的乞求,并以此来作铺陈,继而又反复说“无逾我……”,“无折我……”,意思是让男子不要作这些事情,以此为比,但是这个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女子对仲子的态度是拒绝的,但是她很会说话,她说:你翻过我的门户,会折坏我的杞树;你翻过我的墙,会折坏我的桑树;你翻过我的园子,会折坏我的檀树。但是她马上话风一转,是因为我爱惜这些树吗,不是呀,仲子呀,虽然我也思念着你,可是人言可畏呀。这种“比”,是一种不能直言的,取类比意的“比”。这里的“兴”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女孩子的拒绝是因为畏惧礼教吗?也许是也许不过是托辞而已,仲子,你就自己慢慢去体会吧。

《将仲子》诗里的用韵,每一段中都有转韵。

关于《诗经》中的“赋比兴”,古人认为“赋”是直接叙写,即物即心,为事象;“比”是借物为喻,心在物先,可以为事象也可以为物象;“兴”是因物起兴,物在心先,是物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