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经兼葭,有忧思但温润不失高贵阅

《诗经》很美,美的直指人心,美到情真意切!《诗经》又被誉为世界最美的书,是一部记载着周朝到春秋时期长达五百多年岁月的诗歌总集,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诗经》清纯简约,没有任何粉饰,却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引言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边的芦苇青苍苍,秋深了露水都结成霜。意中人在何处?是在河水的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遥远。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她就在那水中央。

河边的芦苇密又繁,清晨的露水还未曾干。意中人在何处?是在河岸的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很难攀登。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她就在那水滩边。

河边的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还未全风干。意中人在何处?是在水边的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她就在水中的沙洲上。

诗的大意是,一个青年在白露茫茫、秋苇苍苍的水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伊人”在哪里?她似乎就在眼前,但却隔着一条无法渡过的河水,他只能看到佳人在水方的倩影,美丽的笑容在雾中若隐若现。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青年惘然若失。伊人之美,“宛在水中央”男子为了保持心目中“伊人”若隐若现之美,不去接近,享受着水中望月的滕胧缥缈之美。

《兼葭》诗中,青年从未真正清晰地看到过自己的心仪对象,但心中怕是早已有了她的模样,那么惹人喜爱。追寻的路途充满艰险,想要把那女子的模样忘掉,但怎么忘也忘不了。爱情,尤其是单相思带给人的常常就是悲苦与感伤,现在男子无法克制地思念那个人,迷离,恍惚,所以,他只好常来这一片水边,只好傻傻地朝对岸遥望。女子也不能从“水中央”走出来,她只能属于水边,临水而居,与秋霜、芦苇为伴,才显得那么不染尘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兼葭》的若即若离美感,氖氲效果,让后世千年遐想万分。

距高产生美,人世间越是追求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它可费,爱情尤其知此。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回报的爱情,带结人多少肝肠寸断,剪不断,理还乱。但无论如何,伊人在男子的心中,愈发高洁、可爱、可敬,更令他神往。

关于这首《兼葭》的解释,《毛诗序》认为:“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近代学者方玉润作《诗经原始》,还有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则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其中的“伊人”即“贤才”,说“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又说“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但更多的学者是将其视为爱情诗。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程俊英先生译本)。其实说是爱情诗,更能让人接受,因为“在水一方”的伊人早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一个经典影像。

关于此首诗的意境,《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颇为神似,其最后两句诗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似最得《诗经》风致,只不过《兼葭》清浅明丽,古气萦溢,虽有忧思但温润而不失高贵,而《迢迢牵牛星》则带多了几分优苦悱恻,更多的世俗气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