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春山春水流,春田春草放春牛;
春花开在春园内,春鸟飞歇春树头。
年7月11日,我父亲告诉我,他有一位老年朋友叫刘华兴,“田歌”唱得很好,我便通过电话请教,在电话里,刘华兴老人就为我唱起了这首“田歌”。
春日春山春水流刘华兴,男,年出生,乐清虹桥人。据他回忆:在少年时(约14岁左右),参加务农,经常听到田间农民唱歌,自己也很想唱,有一次唱时,有一位老伯觉得他音质很好,就说教他唱歌,让他记住一些歌词和基本的调,每天对着远方拉开嗓门唱,努力把声音传到最远最远的地方去,他便照做,就这样,他爱上了唱“田歌”,每天一早到田里劳作,就拉开嗓门唱,周围的农民听到,时时还会给他喝彩。
春田春草放春牛为深入了解田歌文化背景和学唱田歌,我多次约访刘华兴老人,为努力营造氛围和演唱情形,并特意选择山边和田野,时间上也选择了春光时分,插秧、耘田时节。每次相约刘华兴老人,他都十分乐意,并为我讲解当时劳作的背景及演唱的技艺,他边讲边唱,特别是一到田边,他一拉开嗓门,就自觉的舞动双手,像打太极一样,一圈一圈的打着他特殊的“拍子”,他解释,这是“耘田”的动作,当年就是这样一边耘田一边唱“田歌”的。
春花开在春园内耘田,是农耕劳作时最辛苦事,因为那个时节,天气十分炎热,农民为了除去秧苗间的杂草,不得不双膝跪在水田中,背朝着天,两手趴着地,一点一点向后挪动,一亩地一亩地的,一整天都被太阳烤着,苦累难以言语。农民在这种情景下,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寄托,就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身心疲惫,唱“田歌”就成了劳动中最好消遣方式。因为这些“田歌”的歌词有的是诗词,有的就是故事,有的是生活的小知识,让人听来,如欣赏文学,如听书唱词,又如寓教于乐……会唱的人一早唱到晚,不会唱的人偶尔配合叫“好”助兴,田间劳作就无形中充满乐趣,从而忘却劳累。由于“田歌”通常是在耘田时唱的,所以人们也称其为“耘田歌”。
《春颂》是“田歌”中比较经典的歌词,也是刘华兴比较喜欢唱的歌词,但他介绍说,当年大家唱的“田歌”内容极其丰富,这些歌词大多是流传在民间的七言诗。刘华兴还拿出一本厚厚的歌词手抄本,并向我介绍他的弟弟刘华娒:刘华娒也喜欢唱“田歌”,从小还喜欢抄写文字,为了能记住这些歌词,他勤于收集,一发现新歌词,就会抄记下来,真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田歌”歌词较长,没有手抄本,时隔几十年,还真记不全。
春鸟飞歇春树头我翻开他给我的歌词手抄本,里面有《十二花月思美人》、《四季思君(配药名》、《花会传》等36首歌词,这些歌词最短的只是四句,最长的有三百来句,内容知识面很广,语句朴实,总感觉有《诗经》般的美,心知其珍贵,便将刘华兴老人推荐给王志成老师,同时建议刘华兴老人将其弟刘华娒的手抄本歌词资料,提供给王老师,以便乐清民间音乐研究协会研究。
收获自认识刘华兴老人后,我一边向他学习“耘田歌”的唱法,另一方面整理研究刘华娒的歌词手抄本,结合乐清市各地的民间音乐,我知道,在乐清的整片土地方,曾经还有很多很多的“田歌”,不仅歌词多,而且唱法多,难以想象。
乐清,音乐之城,旷野中,有“田歌”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