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⑴良耜
畟畟良耜⑵,俶载南亩⑶。播厥百谷,实函斯活⑷。
或来瞻女⑸,载筐及筥⑹,其饟伊黍⑺。其笠伊纠⑻,
其镈斯赵⑼,以薅荼蓼⑽。荼蓼朽止⑾,黍稷茂止。
获之挃挃⑿,积之栗栗⒀。其崇如墉⒁,其比如栉⒂。
以开百室⒃,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杀时犉牡⒄,有捄其角⒅。以似以续⒆,续古之人⒇。
⑴颂,是周代祭祀宗庙时所唱的乐歌,不仅配乐,还有舞蹈。
⑵畟(cè)畟:(周振甫)耜深耕入地。(高亨)耕犁翻土前进貌。耜(sì):古代像犁的一种农具。
⑶俶(chù):起土。载:翻草。南亩:古时将东西向的耕地叫东亩,南北向的叫南亩。
⑷实:指种子。函:含。斯:乃。
⑸瞻:看望。高亨认为当借为,拿饭给人吃。
⑹筐:方筐。筥(jǔ):圆筐。
⑺饟(xiǎng):送来的饭食。
⑻纠:(高亨)编织貌。(周振甫)纠结,结实。
⑼镈(bó):锄头。赵:锋利。
⑽薅(hāo):除草。荼(tú)蓼(liǎo):两种野草名。
⑾朽:腐烂。止:语气词。
⑿挃(zhì)挃:形容镰刀割庄稼的声音。
⒀栗栗:众多。
⒁崇:高。墉(yōng):城墙。
⒂比:排列密集。栉(zhì):梳子。
⒃以:而。开:设置。百室:指众多的粮仓。
⒄犉(rǔn):七尺高的大公牛。
⒅有捄(qiú):形容牛角很长。有,形容词词头。捄,通“觩”,兽角曲而长貌。
⒆似:通“嗣”,继续,继承。
⒇古之人:高亨认为是指社神和稷神。周振甫认为是古人的做法,即农事。
锋利的犁头深深扎入泥土,耕耘南面宽广的田地。
播撒百谷的种子,生长出绿油油的秧苗。
妇人地头看望我,拿着方筐及圆篓。
簋中盛着黄米饭,头上戴着亲手编织的斗笠。
用那锋利的锄头,锄去田里的荼与蒿,
荼草蒿草都枯朽,小米高粱长得旺。
挥舞镰刀收割忙,收获粮食堆成仓,
高如城墙,密如梳齿,
开了百间储粮室,间间盈满无空余。
妇人孩子享安乐,杀这公牛祭先祖,头上犄角弯又长。
继承祖辈的事业,延续先人的传统。
《周颂·良耜》全诗二十三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春季耕种和田间管理的情景;第二层,写秋季大丰收的情景;第三层,写秋冬报祭的情景。
从第一句到十二句,写耕耘,播种和田间管理。春初,农夫在田地里辛勤耕耘,疏松和平整土地,播撒种子。秧苗长出来后,还要勤于管理,锄野草,除虫害。庄稼才能长势旺盛,获得好收成。
中间五到八句,写了农妇送饭的情景。春忙季节,农夫在田地里紧张劳动,不能回家吃饭。所以,当到了吃饭的时间,农妇们背筐提篓,头戴斗笠,将饭菜送到田间地头。黄澄澄的米饭,飘着香气,又累又饿的农夫放下手中的农具,大口大口地吃着饭菜。虽然紧张、忙碌,但农夫们都干劲十足。诗歌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的画面。
十三到十九句,描写丰收的景象。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粮垛描绘得象城墙那样高,粮垛排列得象梳齿一样密。建了百间储粮室,每一间都盛满了粮食,没有空余空间。粮食获得丰收,老幼得养,百姓安乐。周以农立国,粮食丰收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最后四句,主写祭祀天地和先祖。农业生产是周代先祖建立下的基业,周民族一代一代是继承下来,重农的政策始终不变。重视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岁岁丰收,是周代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础。每年丰收之后,周先民都要祭祀天帝和先祖,报答上天的恩惠和先祖的助佑。
春耕、夏耘、秋收、冬祭,诗中叙事层次清晰,而且始终洋溢着对劳动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之情,充分表达了我国先民务实、勤劳的美好品质,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始终保持乐观、积极、上进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