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是《论语》中孔子说自己的一句话,这么直白的说自己的话,其实在《论语》中是不多的。这句话也恰巧的解释了为什么孔子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著作,反而是他的弟子,将他的一些语言记录了下来,整理成了一本书。
在很多人的解读里,这句话的意思,都被理解为:“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首先“老彭”这里有点点分歧,有的认为是单独的是说彭祖,有的则认为是老子和彭祖的合称。我个人更偏向于为彭祖一个人,毕竟老子有著作《道德经》,算不得“述而不作”。
那么孔子讲述了这样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的一生,其实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孔子将《诗经》进行了整理,删减了很多。有的人因为现在传世的这部分《诗经》比周朝时期的少,而有点点责备孔子。我想说的是,孔子没有掌管天下的出版权,他的删减,仅仅是他教授弟子的时候,不去教授他保留的这些以外的诗歌。《诗经》的流传,绝不是依赖孔子的。
孔子的“述而不作”,是对传承许久的文明的尊重,因为每一个人的解读,都会有不同,就像人们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认识的问题,当我们将一个流传很久的知识进行二次创作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讲,是在扭曲他。也许有的人会说,怎么可能,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而且得到了科学的验证。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给出的解读,历史上讲述《论语》的书籍,何止千万,著名的朱熹,也有份,现在呢,我们会完全认同朱熹的解读吗,不会。
同样,时间,总是会让很多的东西消失不见,比如生命,比如文明,比如一本书。会消失不见的,只能说他没有跟上文明发展的脚步,他只是文明在某一个时间段的偏见,
历史,总会很快的遗忘那些默默无名的人,文明也是如此,一个不够好的文章,得不到文明的认可,自然读者就少,一少再少,至于无,自然就消失不见了。
这个时候,我们再反过头来看“述而不作”,孔子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有自己的担当,他会过滤掉一些东西,一些他认为不符合时代的东西,将那些仍然有着强烈生命力的东西进行陈述传播,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这些文明身上。
我们解读《论语》会有很多的理解,有的相似,有的相左。我们会把《论语》的原文流传下去,而不是从新写一本新的,这也是“述而不作”的一种。
“信而好古”同样表达了孔子对于文明的尊重,能够流传许久的,时间已经是最好的证明,必然是有用的,没用的,早就被抛弃了。那么古人已经在使用的,很好用的,必然值得传承和使用,自己创造的新的,其效果还要交给时间。古为今用,可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我们依赖用电,是因为我们有电,如果没有电呢,我们该如何通讯,如何生产,所以,有的东西可以被放弃,有的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