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诗经 >> 诗经知识 >> 诗经,蒹葭之美

诗经,蒹葭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秦风·蒹葭》。

读懂《诗经》之美。从《蒹葭》开始。

诗经一共篇,有人说孔子删过,其实没有。在孔子之前,周代的国立贵族学校已经用诗三百做教材了,后来孔子办私学也是用诗三百做教材,这个在史记和论语里都有记载。

诗经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和四类,三类是风、雅、颂,风是地方音乐,拿蒹葭来说它属于《诗经·秦风》就是秦地民歌。

诗经有15国风,雅是朝廷之音,天子之乐,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时的舞曲。

咱们现在说举止风雅,这个风雅的源头就是诗经。

把诗经分为四类就比较具体了,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和农事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水流去找他,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水流去找他,仿佛在那水中央,一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却无法触及的美人出现在了眼前,可能是男的也可能是女的。

后两段的大致意思跟第一段一样,不同的是细节。

这是诗经中的典型艺术手法叫重章复沓。就是说,一首诗分为几章,每一章的词句基本相同,只替换掉其中的几个字,反复吟唱。

被换的这几个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字儿虽然换了,但意思一样,另一种是被换掉的字词有程度上的递增或递减。

拿蒹葭来说,句式基本相同,不一样的是苍苍凄凄,采采为霜,未晞未已。一方之湄之涘长跻右央坻沚。那这些词是意思一样还是有程度上的变化呢?得从后往前看。

水中央不用解释,水中坻是水中的小沙洲,水中沚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意思差不多吧。

这位伊人怎么找都在水中间,道阻且长,寻找他的路上有障碍,又很漫长,道阻且跻,跻是登高,寻找他的路又高又陡,道阻且右,右是迂回曲折。寻找他的路又艰难又曲折,意思也差不多,都是说寻找伊人的路很难走。在水一方是指在河的另一边,在水之湄,湄是水和草的交界处,就是岸边,也是说这位伊人在对岸,在水之涘,涘是水边,当然不是这边,是这边就不用找了,直接sayhello就完了。

还是说这个人在对岸,意思还是差不多。到这儿,我们可能觉得那这首诗就是近义词的重章复沓,可是再往前看就有差别了。

白露为霜,点名的是季节,在深秋,白露未晞,睎是干,霜露还没有干,白露未已已也是干,依然是说霜露没有干。

到这儿差别还不大,差异最大的是苍苍、萋萋和采采。

关于这三个词,有两套不同的解释,一套认为这三个词意思一样,都是茂盛的样子,第二套认为苍苍是淡青色。因为双露凝结在芦苇叶上,所以显得颜色苍老,萋萋是湿润的样子,霜露逐渐融化,沾湿了芦苇叶,采采倒是很统一,我查了三版诗经都是众多貌。如果按照第一套,不带鸡蛋的哈,那么这首诗就是同一个意思的反复吟唱。如果按照第二套带鸡蛋的,这里边儿就有一个时间变化,霜露从凝结在芦苇叶上到逐渐融化,把芦苇叶打湿,有一个时间的流逝。但是如果按照程度加深去理解,萋萋跟采采衔接不上。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套苍苍、萋萋、采采都是茂盛的样子,是近义词的重章复沓,反复吟唱,达到加强抒情的效果。

蒹葭之美,美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求而不得。

你可以把伊人理解为人生理想,也可以把他理解为意中人。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水流去找他,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水流去找他,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觅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水流去找,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水流去找他,仿佛就在水中洲。

一首意境优美的诗,不需要过度解读,我们就欣赏他那种似明而未明的美好,

赏析古诗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